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青春 Trilogy


「我一直以為我愛著的是十七歲的她現在我知道我愛上的是十七歲的,我自己。」


        現在回想起來,我目前為止的人生,其實可以說是一連串自己也摸不著頭緒,也說不清理由的選擇所構成、所指引前往的。我的意思是,每每到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人生十字路口時,似乎自己最後所作的那個決定往往是以一種狂暴、突如其來的姿態粉墨登場的,而我決定「就是你了」的時間也總短的令我自己在事後回想時也難以置信。比如說,選擇學校這件事情。



       和很多人說過,其實我一直很想念的是師大附中,而當時的我也的確很幸運得有機會可以實踐自己的夢想。不過最後我並沒有。為什麼呢?如果要百分之百誠實地說的話,我想其實是因在國三時我很偶然地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介紹高中社團的節目,而那集的訪談對象正好是附中熱音社(希望可能得罪到的人們諒解,當初的我實在是年少輕狂不懂事啊),不過當時的那個我在看完之後實在是覺得嗯 . . . 不太怎麼樣,加上我哥哥一直在旁興風作浪煽風點火之下,我就跑去建中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點小小的失望,竟然就可以這樣徹底推翻了三年來朝思暮想的想望,再引領我到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之上。真的怎麼想都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不過現在的我好像漸漸能瞭解到,或許這就是我這個人的某種傾向罷。很奇怪,但也就是一個無法分割,也無從否認的真實的我自己。

 

       總之,我真正想說的是,即使一路走來我改變了這麼多,變成了這樣一個也許沒有這種「大事狂亂症候群」傾向的我就不可能認得的我自己,我還是對附中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好感,一種近乎溺愛的縱容(例如我常常覺得附中的人都很特別,竟然可以拍出《藍天情聖團》之類的東西; 或我覺得附中的女生都好有氣質噢,特別是當她們短短的藍裙搭配上看不見襪子的低筒帆布鞋之時 . . .)。我還想起指考前,大家都很忐忑,一顆心像懸在半空中般對旋即接踵而來的未來徬徨而沒有著落,我當然也不例外。可是當有人向我問到:「怎麼辦,我真的好緊張噢,緊張到快死掉了. . . 你會不會緊張啊?」時,我的回答是這樣的:「當然會阿。可是只要我一想到,我們的考場在附中,而我就要在這個《藍色大門》的拍攝地點,這個處處充滿浪滿綺想的場景用力向我的青春告別時,我就不知怎地有點期待的感覺噢!」 這或許是一個帶著點自我安慰的說法,畢竟那時的我們真的都好需要幻想和慰藉。但說真的,指考和看考場的那幾天,我真的好好地把附中的美麗校園品嘗了一遍,真真切切地踏遍那些在我腦中重播無數遍的奇幻場景。回想起來,反而那些關於考試及因其而衍生出來的種種情緒竟顯得少了。因為對我來說,附中,更精確一點的來說,是關於附中的一些甚麼,就是我的青春。  
       

       怎麼說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在童年,或者任何一個相較於現在小的多的時候,你遇見了一個東西。你覺得他好美麗,深深地撼動了你心底的一點甚麼。可是當時的你還太小,太年輕,稚嫩得甚至無法記下自己的一點感觸,健忘到不久後便完完全全忘記那東西的形貌了。時光跳回了現在,你竟偶然地再次遇見它。這時你才發現,其實你並非真的完全忘記。至少至少,它還留下了一道曾那樣撼動你心的移動的痕跡。更令人驚訝的是你發現從你們第一次相遇一直到再次相逢的這段時間,無意識地,你的人生竟然完完全全地順著那移動的軌跡在前進。彷彿就是,為了那再一次的邂逅而活著一樣。


        我的青春,就是在下面這三部曲之間形塑、翻騰、激盪,一次又一次無盡的輪迴之下,漸漸顯露出它湛藍色的樣貌。也許你和我一樣,或者你不是。不管怎麼樣,歡迎再次體驗,那段最純真、酸中帶甜帶苦的青澀歲月。


         (這篇文章同時寫給十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後的自己。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17歲的時候,傻成甚麼樣子。)


Part1: 《藍色大門》

      ---「但是總是會留下什麼吧!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Part2: 《而我知道》

   

                            ----「在我心裡你是溫柔而瘋狂的」







Part3: 《五月天音樂故事:未來》



「好像過了很久那個時候的我們經過了史上最強的地震亂七八糟的教改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模擬考。」

「接著我們喜歡上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唱片一張一張的買影展一部一部的趕演唱會一場一場的跑總算是撐過了那個瘋狂卻又無法做自己的年代。」

「然後真的過了好久以後那天整理房間時重聽了以前的舊CD。那是我高中最喜歡的一首歌:五月天的擁抱時間突然強勢的帶我回到那個時空:大學放榜的那一天球賽打輸的那一天還在聽演唱會的那一天被男生拒絕的那一天挑染頭髮的那一天你轉學的那一天以及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

「我從來不會想說那種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的這種話因為時光如果真的可以倒流,這一切就不會那麼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