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華山,臺北〉


「靈魂的觀察者不可能真正透入靈魂,然無疑地他終能與其邊界產生些許接觸。理解了那接觸,也就體認到即使是靈魂本身也對自己一無所知。因此靈魂必然是不可知的。這其實不必然是件悲傷的事,要是在靈魂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東西的話:然在那之外卻什麼也沒有。」

「彌賽亞只有在自己不再必要之時才會降臨。他將在其復臨的翌日到來 ; 他將不在末日降臨,而只在那最後的一天。」                                                                                                                                                                                                        ——卡夫卡,《鄉村婚禮籌備》(Gallimard, 1985)


在文化創意還未列管
受保護,以利販賣的
洪荒時代
大草原已經存在。

那時,星夜下的煙囪已然廢棄
我們仍爛漫地相信魔術與花,信仰
智識傲大的擬人而非其
求索自身。

而生活也曾經簡單:
那是多麼適宜作為開端——
在所有被制服的寂寞焰火般嘎然而止——的時刻啊
(某部份的我竟有過明確的未來:橫過草原,
往那黑暗的更深、再深處——從你手心到你底心的最短距離?——直直探去)!

「一種觸電般的感覺」

(如果從未嚐舐
我就不可能濕去. . . )

背負著「無」的重量在場
電影開演,兩根半煙燃盡夾縫那
未曾開端,已經終結的傷停時間
(無用一如夜車踅過大城紅燈區)
我將再次逆流魚游大草原*
向著我心隧道盡頭
光洞閃爍的你死去

「一種觸電般的感覺」

(如果未曾濕去
我就不可能妄覬。)



*現在,儼然已是座無煙健康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